close
中文片名:慾望城市電影版
英文片名:Sex and the City: The Movie
北美上映日期:2008/05/30
台灣上映日期:2008/06/20

K-XS2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真的不太記得第一次看到慾望城市這影集是什麼時候,大概是
20012002年左右的事了當時HBO應該已經在播第二還是第三季了,每個禮拜六晚上首播,禮拜二好像會再重播一次。

 

那時候的我二十五、六歲,有一個大我十歲的男友,交往大概一年半後我退伍了,再沒多久,他因為工作的關係搬到另一個城市去了,週末的時候還是常常可以見到面。但你知道的,遠在巴黎的米其林餐廳,終究是敵不過巷口方便的黃金M字腿得來速。肚子餓的時候,只求有,哪管好不好。後來疏遠了,都不太記得之前在海邊鬼叫什麼我愛你是幹嘛用的了。

 

原本留在這南方大城多半是為了他,這個原因消滅之後,我廢話不多說,把薪資實在低的很可笑的出版社工作辭掉了,來到台北算是重新出發,不過對我來說,台北也不能說是什麼陌生的地方,畢竟童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這裡度過。

 

其實也沒什麼差別,好好生活,那裡都是家。

 

偏偏那時候就是不太會生活,接連碰上一些奇人異事,像是滿嘴謊言的外商銀行高級主管,嗑藥嗑得頭昏腦脹的高中老師,好吃懶做的原住民王子……等。當然,也不能說自己都沒問題,仗著年輕,什麼事情都想沾惹一下。不過現在想來倒也挺好的,藉由不斷衝撞自己的價值觀,混亂之中自然會產生它的秩序,過程也許有些辛苦,但成長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?生產前都要先歷經陣痛的啊!

 


在我「成長」的過程中,
凱莉布萊蕭小姐一直在週末夜跟我碰面。

 

紐約街頭看似繁華熱鬧,每個路人卻都是一副冷漠疏離的嘴臉,凱莉身穿粉紅色緊身背心、芭蕾舞裙,時尚美麗到一個不行卻被濺了一身糞水,路人只是見笑。就像感情世界裡的追逐閃躲與算計,你再怎麼妝扮得有如仙女下凡,糞水就是糞水,潑在林志玲身上也不會變成Chanel No.5,都是愛情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強調讓人明白「真愛可遇不可求,求到了也不見得能夠長久,長久了必定做好準備要與其他人共享」的道理。

 

我並不是要說自己是個多麼超然於這一切的人,再怎麼精明能幹的四個女人,也是必須在餐廳努力地打著嘴砲,試著用一些看似詼諧其實殘忍的論調去明白一些什麼道理,或是更直接地用性愛超渡這一切不堪的現實。

 

轉眼間,六年的時間過去了,現在是thirty something的人了,薪水是六年前的三倍,體力卻只剩下三分之一了。人們總覺得年輕時候要開始一段戀情是容易的,年紀越大,一切都越來越困難。其實難的不是去找個人來談戀愛,難的是你心理障礙多了,老是這個不行、那個不要的。不過,單身又有什麼可恥?我又不偷不搶的,兩個人在一起才多的是笑話可看呢!

 

現在,夜深人靜,我也穿著Donna Karan的棉質T-shirt,點著一根Marlboro Light,躺在床上,用我的Note Book寫下這些文字,盡我所能地訕笑別人的幸福,同時,也安慰自己的寂寞。對於那個我曾經當作是Mr. Big的人,電影還沒上映,自己卻清楚明白地知道,我是過度投射了。

 

其實,週末孤獨的夜裡,每個人都是凱莉‧布萊蕭。
 

K2-XS

 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以下是維基大百科提供關於慾望城市的資訊 (不過錯別字還真不少......另外,凱莉‧佈雷蕭...怎麼感覺是個恐怖份子啊!還佈雷咧!)

此劇故事架構是根據坎蒂絲‧布希奈兒(Candace Bushnell)所寫的一本同名書籍《慾望城市》(Sex and the City)為基礎,此書是由她個人的報紙專欄的文章集撰而成,此劇描繪了紐約市曼哈頓的四名年近四十的女性好友尋找愛情,體驗大都會人生喜怒哀樂的故事。布希奈兒在許多訪談中表示,故事中的主角凱莉‧佈雷蕭是另一個她,當她在撰寫《慾望城市》時,她曾使用本名,但為求隱私權,而創造了凱莉‧佈雷蕭這個角色,一個跟她有相同職業的角色。

劇中主角凱莉為故事敘事者,敘說著她三位好友和自己周邊觀察到的事情(布希奈兒曾表示凱莉的好友是她的朋友的化身)。這幾位女性經常討論他們的性欲望和性幻想,和他們事業與愛情的痛苦與艱難。此劇也大量呈現關於浪漫與情慾的話題,也專注在年過三十的單身女性的愛情觀。

隨著時間的推進,角色與劇情也跟著變化。起初是以每集30分鐘的情景喜劇的形式岀現(沒有觀衆笑聲音軌),也根據原書的故事發展,其後慢慢脫離這種方法,並加入大量的肥皂劇元素。整體風格以及角色都已經大幅偏離了原作的設定,向不同的方向發展。第一季的每集都會放入路人對當集議題的想法的片段,主角凱莉也會時常跳脫當時情境,與觀眾對話,但這些拍攝手法到了第二季之後就淘汰了。當中,凱莉會質問劇中的劇情和想法,向觀眾詢問意見,有時米蘭達和夏綠蒂和其他小配角也會直接跟觀眾對話,這樣的手法在之後被換成以旁白的方式進行。

這齣電視劇和美國1970年代的《瑪麗‧泰勒‧摩爾秀》(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)相仿,抓住了大都會女性的社會地位等社會相關議題。它建議女性觀眾「友誼是女人可以期待的最好依歸,而男人只不過是蛋糕上面的糖衣」,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光怪陸離的現代大都市中學會如何發現自己、愛自己

此劇敍事風格獨到,一方講述都市女性的生活,一方運用絢麗多姿的時尚、服飾、飲食、藝術等元素展現岀曼哈頓豐富熱鬧的社會人文景觀。1998年一經播岀便受到電視評論界廣泛好評,但因為過於渲染享樂主義和充斥大量的性話題、性場面,受到了保守人士和宗教團體的猛烈抨擊。

此劇最為引人矚目的元素便是流行時尚。女主角穿的時髦衣服與鞋子(大部分是Patricia Field、Jimmy Choo和Manolo Blahnik這些名牌)讓她成為了許多時尚雜誌中的時尚偶像。劇集選擇在曼哈頓的各處時尚餐廳、酒吧、旅店、畫廊等實地拍攝,有些旅行團由此還推岀了「《慾望城市》旅行團」,讓遊客專門在曼哈頓參觀享受劇中岀現的各種場景。



電影官方網站 (可下載桌布及螢幕保護程式)

慾望城市 相關景點一日遊 (嚴格說來應該是三個半鐘頭) USD 40.00 (不包含飲料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wi_Tai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